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欢迎来到凯发娱乐科技有限公司!

已阅读

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如何避免“網絡沉迷”

作者:admin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1-12-18

  超過10萬老人日均在線超10小時。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用戶日均上網時長超1小時,平均一天登錄5次App

  長時間端坐,會影響老年人的血液循環,引發心血管病,還會引起頸椎疼痛、關節酸痛、耳鳴頭暈﹔電腦屏幕的輻射會導致各種眼科疾病,視網膜容易脫落﹔長時間上網容易憋尿還會導致膀胱炎

  最近一篇文章《前灘太古裡老年人游樂指南》引發關注,前灘太古裡成了上海老人們的樂園,阿姨爺叔們在廣場上爭奇斗艷、擺出各種造型拍照、錄小視頻。這只是故事的前半段,后半段發生在網絡平台上。阿姨爺叔們在太古裡的身影,很快出現在他們的朋友圈、抖音、小紅書等更新列表裡。一名68歲的阿姨,因為發在抖音上的一張照片被粉絲點評不夠完美,心裡不服氣,第二天一早又趕到太古裡補拍了一張。

  拍拍拍,刷刷刷,阿姨爺叔們對社交網絡平台的痴迷,一點不亞於年輕人。當部分老年人還在嘗試跨越“數字鴻溝”之時,有些玩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卻陷入了“數字沉迷”——長時間刷視頻、打游戲、轉網文,有的則網購大量商品。

  中國移動互聯網上活躍著9600萬銀發族。根據《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超過10萬老人日均在線超10小時。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用戶日均上網時長超1小時,平均一天登錄5次App,高於其他年齡段用戶。這些高齡玩家中,有不少或已成癮,墜入“數字深井”難以自拔。

  網絡社交、刷視頻、打游戲……當一些老人因不會用智能手機,看病、乘車都成難題時,另一些老人早已跨越“數字鴻溝”

  數字時代有隱秘的角落,一些老人因為不會用智能手機,連看病、乘車、購物都成了難題。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老人則早已跨越“數字鴻溝”,玩轉智能手機。

  上周六,邱阿姨拉著老伴去古北黃金城道看銀杏樹,隻見人潮洶涌,一路上都是用手機拍照、拍視頻的阿姨爺叔。女的絲巾貝雷帽,男的墨鏡長風衣,不少老人還現場玩起在線直播,手勢、腔調一點不輸年輕人。有位穿著紅色長裙、頭發灰白的阿姨還旁若無人地站在台階上擺出孔雀舞造型,邱阿姨的老伴忍不住點評:“這是古北楊麗萍。”邱阿姨撇了撇嘴:“她是要發抖音吧。”

  邱阿姨自己就是抖音一族,一眼就辨出同道中人。她每天各種角度自拍,炒菜時拍,澆花時拍,出門遛狗也要按兩張。因為不滿足家門口那些花花草草,所以把老伴拉到黃金城道來取景。

  玩抖音讓邱阿姨找到了很大樂趣,她的抖音賬號有300多個粉絲,每發表一個作品都會引來很多人點贊,這讓她很有滿足感。為了做出高質量的視頻,她讓女兒配置齊自拍杆、三腳架等器材,還在網上買了好幾身古裝行頭。邱阿姨的女兒說:“我媽以前買東西講的是性價比,現在卻講究起外貌、品相,因為要上鏡。上次她在菜場沒有買按斤稱的水果,而是提了個水果籃回家,連5歲的外孫女都知道,外婆是要發抖音了。”

  像邱阿姨這樣痴迷抖音等社交媒體的老人有很多。太古裡、黃金城道等如今都是阿姨爺叔們的“戰場”,他們不厭其煩地各種擺拍,就是為了積累充足的視頻素材。制作一段令人滿意的視頻作品,需要很多技能,不僅要會擺POSE,后續還有剪輯、美顏、配樂、寫文案等環節。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贏得更多粉絲,很多老人一頭扎下去,樂此不疲。

  除了網絡社交、刷小視頻外,不少老人電子游戲也玩得很轉。記者在地鐵上看到一位老太太,乘坐過程全神貫注緊盯著手機屏幕,湊近一看,原來她在打“王者榮耀”。事實上,能打游戲的高齡玩家還线歲的劉阿姨就是一位頗為資深的游戲玩家。她玩的既有傳統游戲,比如《空當接龍》《植物大戰僵尸》,也有比較復雜的聯機游戲,比如《刀塔傳奇》《魔獸世界》。劉阿姨悟性頗高,每天都會操練兩三個小時,技藝直線上升。

  社交平台的“算法”深諳人性,很容易讓人上癮,青少年逃不過,老人也一樣。有些老人已不習慣出門逛逛、跳跳廣場舞了

  跨越“數字鴻溝”后,阿姨爺叔們嘗到互聯網的樂趣。但有些老人則玩過頭,掉進了“數字深井”。

  “從來沒想到,我家老人比孩子更迷戀上網。”在外企工作的大昆有點后悔將父親領進電子游戲的大門。今年3月,他把父親從安徽老家接到上海,父親很不適應,因為周邊沒有一個可以聊天、下棋的朋友。看到父親落寞的眼神,大昆就在網上為他下載了一款棋牌游戲。一開始老人連鼠標也不知怎麼點,可后來越玩越順手,每天要打四五個小時才肯罷休,有時竟和小孫子爭電腦。“看他久坐不動,我就時不時催他站起來走走。”

  社交平台的“算法”深諳人性,很容易讓人上癮,青少年逃不過,老人也一樣。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朱濤發現,73歲的老媽最近成了手機控,一沒事就捧著手機刷。白天她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后,買完菜就趕緊回家,玩幾個小時手機。晚上吃了飯,直接坐在沙發上刷小視頻,兩三個小時不挪窩。

  “以前,老媽的生活很規律,白天會出去逛逛,和姐妹聊聊天,晚飯后出門跳跳廣場舞。現在她的生活全是手機,有時看得太入神叫都叫不應。”更讓朱濤感到無奈的是,老太太晚上洗漱完躺床上還要玩手機,有好幾次十二點過了,推開她的房門,還看到她手機屏幕亮著。

  最近,朱濤又有了新的擔心。因為沉迷於短視頻平台直播,老太太聽了主播推薦,買了很多便宜貨。朱濤說,其實家裡並不缺這些東西,老太太聽了很不高興:“我花的是自己的錢!”

  朱濤的同事老吳也有類似擔心——他的父親同樣沉迷於網絡。吳老伯看了網絡直播,貪圖便宜,買了不少東西,不少都是山寨貨。“老人一開始還不相信買了假貨,非要我帶他去櫃台驗貨,然后再幫他聯系退貨,前前后后折騰了好幾天。”即使這樣,老人還是網癮不斷,家門口的公園近在咫尺,可老人就是不願出去走走。

  老年人有比青少年、中年“更容易沉迷”的上網條件。他們有時間優勢,沒有學業和工作羈絆,所有閑暇時光都可上網消磨

  “網癮”給老人帶來隱患。“這兩年來看頸椎病的老人多了,不少是手機族。”天山中醫醫院一名主治醫師告訴記者,老年人長時間泡在網上對身心的損害比青少年更大。如長時間端坐,會影響老年人的血液循環,引發心血管病,還會引起頸椎疼痛、關節酸痛、耳鳴頭暈,電腦屏幕的輻射會導致各種眼科疾病,視網膜容易脫落﹔老年人長時間上網容易憋尿還會導致膀胱炎。

  老人為何如此沉迷網絡?在紀錄片《社交困境》中,斯坦福大學成癮醫學研究所所長安娜·萊姆克教授曾對這種現象做出解釋。人在社交過程中,大腦會釋放令自己愉快的多巴胺。而當人離開社交軟件,多巴胺逐漸消耗,這種缺乏就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拿起手機回到社交軟件中。

  萊姆克說,在手機社交軟件出現之前,人也會迷戀社交。因為人類喜愛群居的習性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已刻進基因。但現實中的社交即使上癮,癮也不會很大。因為現實中的社交成本更高,有各種實際限制,不會讓人欲罷不能。但現在的社交軟件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拿起手機就可以收獲多巴胺的刺激,在精通心理學的工程師的精心優化下,用戶可以不斷尋求那些讓自己愉快的東西、忽略不愉快的地方,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對。社交軟件的成癮性比起現實社交大大增強了。

  萊姆克是世界級的成癮研究專家,但她也管不了自己孩子玩手機。起初,萊姆克經常因為玩手機的事情和孩子爭吵,后來她和孩子達成協議,每天玩一小時。但她監控到的結果是孩子每天要玩將近四個小時,當孩子自己知道這個數字后都覺得難以置信。

  而老年人擁有比青少年、中年“更容易沉迷”的上網條件。他們有時間優勢,退休生活讓老年人沒有學業和工作羈絆,所有的閑暇時光都可以在互聯網消磨﹔加上身體不便等情況出現,不少老年人想在互聯網尋求更多的情感認同﹔還有林林總總的“誘導因素”,比如分享領紅包、閱讀拿金幣等互聯網產品,對價格敏感的老年人更具吸引力。

  美國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應用游戲設計教授鮑勃·德舒特對高齡玩家進行了分類:一類是時間消遣者,純粹打發時間﹔一類是游戲發燒友,天生熱愛游戲化體驗和視頻的老人﹔一類是尋償者,玩游戲、發抖音是為了彌補自己年輕時的缺憾,或者隨著年齡增長失去的東西﹔還有一類是價值追尋者,從游戲體驗中獲得“有價值”或教育方面的知識。“當他們失去過去在工作中那些良性互動、有來有往的社交關系,可能在游戲中、社交平台尋找作為社會角色的另一種存在感。”(來源:解放日報)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